“小而美”乡村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听听一线的声音
2017年12月1日-2日,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在河南省濮阳县举行。2日下午,来自中部、西部、东部的农村学校校长、学区教研员和高等院校学者共同就“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核心与途径”进行分享和探讨。本文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王二保小学: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充分联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方力量
坐落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紧邻310国道的王二保小学在近些来年的探索中愈发体会到学校内涵发展,关键靠人。借助于阅读推广、“互联网+”资源、乡土教育多种途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方主体得以最大程度地配合。正因如此,王二保小学从最初濒临被撤并的困境逐渐走向“小而美”“小而优”的发展之路。
河南省商丘市谢集镇王二保小学校长李志磊
以阅读推广为例,王二保小学积极对接社会公益机构的图书资源,营造校园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阅读名师成长,注重言传身教;为学生组织灵活生动的阅读活动,培养成为学生日常阅读的自觉习惯;开展“故事妈妈进课堂”,从而带动村庄阅读的推广。在这种多方力量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逐渐变得自主和高效,另一方面,各个主体自身的能力在不断进步,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校的运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王二保小学,有一位再有一年即将退休但积极性丝毫不减退的武老师。深知阅读重要性的她努力扭转不合理的阅读观念;精心设计,有步骤、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每天在学校的阅读,经常组织一些速读比赛、演一演、创作绘本等活动,晨读、课堂、自习、课余都成为学生阅读的快乐时光;认真钻研如何提高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创作的能力,同时在网络上担任在线阅读的助教。耳濡目染之下,王二保小学的学生即便是在假期也要借书回家看,按照村庄分成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制定出读书计划,每天由组长带领有计划地阅读。村庄的小树林、田间地头,都有可爱的孩子们阅读的身影。
当然,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一定也要参与进来,其中阅读便是最好的教育和陪伴方式,这一点对于农村家庭更是难能可贵。王二保小学“故事妈妈进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成立的,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到现在的一个小团队,虽然过程中经历质疑、动摇,但最终坚持下来,如今的故事妈妈们已经形成自我管理的组织课前精心打磨,现场全情投入,事后和教师一起研讨。孩子们对每周五下午“故事妈妈”进课堂的时间充满了期待和好评。
王二保小学“故事妈妈”和教师座谈会
胡状一中: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幼、小、初一体化”发展之路
地处中原油田腹地的河南省濮阳县胡状镇第一中学,在“城镇化”快速进程中面临着学校生源数量日益减少的困境,加上周边新的学校的兴建,学校发展的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学校现有8个年级,共有学生180人。生源流失之后的学校一度缺少了人气,打击了教育自信。如今学校正在思考如何转型,走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局。
河南省濮阳县胡状镇第一中学校长郭敬军
首先,学校突破传统“满堂灌”方法,注重课堂上的创境、阅读、思考、探究和展示。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相继开发适合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也是当地能够开得起、的确符合学校实际条件的课程,如“1+x”体育课程(《花样跳绳》、《农村篮球》等)、“1+x”艺术课程、“朗读者课程”等。孩子变得有朝气、有精气神了,也更喜欢老师和学校了。
其次,树立“一个信仰,五专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五专”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规划”、“专业阅读”、“专业反思写作”、“专业课题研究”、“专业成长共同体”。学校内部积极开展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加入全县的“课堂教学切片”专题教研的队伍中。
再次,学校开启现代化治理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方向。研究制定出了学校的章程、学校发展规划,保证了科学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写进学校章程。同时,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小规模小学合并进来,共享教育资源,增设附属幼儿园,引进社会力量和幼教专业团队集中打造优质学前教育。今年来加入以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为核心校的集团化办学行列,力图通过变革办学结构,拉长教育链条,借助城区优质资源,力促进学校发展。
安口学区:以复式教学、教研带动小规模学校内涵提升,打造学区学习共同体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学区教研员李满学
位于陇原大地上的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学区,辖区内共有13所学校,在校学生数几乎全在百人以下。截止到2017年,安口学区10人以下的“麻雀学校”便有5所,其中1所学校已经不再招生。空旷的教室里学生寥寥无几,课堂上也没有什么活力和氛围,面对于此,教师的成就感明显不足。加之学校教师人数也少,诸如教研等日常工作开展不起来,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氛围,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开齐开好课程成为奢谈,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也不甚理想。
穷则思变。面对以上困境,安口学区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从哪儿变起呢?还是要从最根本的课堂教学入手。传统教学方式已然不适应眼下小班化的状况,安口学区考虑到各学校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资源,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在学校内实施“同动同静”复式教学;单班教学则尝试“主题教学”。以音体美不分级教学为例,不再是教师领着班上的三五人小范围内随便做些什么,教师对全校的学生按照能力而非年级进行分组,兼顾到学生水平的实际差异,学生之间“大帮小”、“小促大”,上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之前市里、县里举行活动,下发文件小规模学校也得参加,但实在是拿不出来节目。自从把不分级音体美开起来之后,有了参加的积极性和能力。在今年平凉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安口学区的一个节目获得了小规模学校组的一等奖。
课堂教学变革走上正轨后,安口学区依照地域分布特点,按照距离远近,把十余所学校分成了四个辅导片,以学区教研活动为推手,教研组之间互相磨课,教研员上示范课,送课到教学点,教师间相互听课,不断提升复式教学和主题教学的能力。
安口学区关庄小学1-6年级不分级复式体育课
长坑小学:为学生和教师插上幸福生活的翅膀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
长坑小学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致力追求让孩子们因课程而更加全面发展;因活动而更加多元自信;因开放而更加大气明理;因寄宿而更加自强自立。
一直以来,长坑小学坚信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孩子们幸福生活服务的。对于长坑的学生而言,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读好大学、去到城里工作,更多的是会回到生养他的山村,该种地的种地,该养猪的养猪,该干嘛的干嘛。因此,学校希望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状态和面貌。正如刘勇武校长所说:“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生活情趣,以后等他长大了,干了一天的农活之后,他有这样的生活情趣,肯定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去赌博、打牌,他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
围绕着幸福生活这四个字,长坑小学从生活信念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生活方式教育、生活情趣教育入手,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共同维护美丽校园,在六小时学习之外为学生提供个性多元的选修课程、活动。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和其它学校交流结对、相互游学……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把校园认同是自己的家园,安下心来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自信从容,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对于一所农村学校来说,真正要办得好,核心是什么?长坑小学认为教师至关重要。多年以来,长坑小学将培育“精神与行动”并举、激情实干的教师文化作为基础和关键。和多数学校一样,长坑小学面临着师资流动问题:好的教师待上三、五年后就走了,又会新来一批教师,作为学校该如何做呢?长坑抓住关键的六个字,那就是让老师“安心”、“甘心”、“尽心”。生活条件各方面虽不如城里,但做好服务,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挖掘教师内心深处想要的,为其搭建平台,让他以最快速的成长,将来能有更广阔的平台。当教师安心、甘心了,肯定会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从个人层面,长坑提倡教师自信自觉、日事日清。很多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城里教师相比并不差,但是跟城里教师碰到一起便不自信,不自信的老师肯定教不出自信的孩子的,所以长将自信作为教师个人心理品质的首位特征。另外,强调教师要有计划意识,少些抱怨,多些行动,今日事今日毕,态度第一,求实第一,争先第一 !
长坑小学学生劳动中
兰州大学孙冬梅教授
围绕以上校长和教研员的分享,多年来从事复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兰州大学孙冬梅教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师资流动、课程教学、家校共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回应。孙老师引领嘉宾对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开齐开好课程上采取的师资配置和教学方式这一问题展开了细致的探讨。当下大致有这么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共享形式,借助于直播课堂、网络支教,特别是像英语、美术、音乐科目;第二种是走教,比如说中心校派一位音乐、体育教师,统一由他来走教,覆盖到下面的学校、教学点;第三种是在一个学校内实施复式(混龄)教学,如上文李满学教研员分享中提到的。嘉宾们就三种形式各自的利弊展开分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的途径。
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经历的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小规模学校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外生式”的发展逐渐转向“注重内涵”的内生发展。我们可喜的看到已经有一些“小而美”的乡村学校
慢慢去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开展有乡情、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密切师生和生生的关系,探索个性化学习方式,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协作。
而我们也相信,星星之火,毕竟可以燎原。
本文作者:陈昂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11月牵头成立,旨在为分散在各地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搭建交流与成长的平台,同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支持,探寻农村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抱团取暖,共同发展